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亮點在此!62 間畫廊、200 位當代藝術家、千幅世界級作品睽違兩年齊聚台北

本屆台北當代將於 5 月 20 日至 22 日在台北世貿中心一館盛大回歸!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亮點在此!62 間畫廊、200 位當代藝術家、千幅世界級作品睽違兩年齊聚台北

由瑞銀集團呈獻、睽違兩年的第三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以下簡稱台北當代)將於 5 月 20 日至 22 日在台北世貿中心一館盛大回歸,62 間全球頂尖畫廊聚首台北,集結 200 位藝術家與 1000 件世界級的當代藝術作品!

台北當代聯合總監岳鴻飛(Robin Peckham)觀察到:「有 71%的台灣收藏家表示 2022 年有購買數位藝術的計畫。這一年來我們所接觸到的潛力客層,不僅對 NFT 感到興趣,也對所有當代藝術有著極高的求知熱誠。期待他們今年的參與,為藝術市場帶來新的活力!」

而另一位台北當代共同創辦人暨聯合總監任天晉(Magnus Rendrew)則表示:「藝術博覽會的形式或許會因趨勢變化,但推廣藝術與收藏的任務並不會改變,我們期待台北當代不只是個藝術博覽會,也是一個台灣藝術不斷進化的指標。」

繼續閱讀
數位藝術新視野,台北當代對談NFT平台ArtBlocks:「台灣將在亞洲市場的未來扮演關鍵角色」

為因應近年藝術界的新興趨勢,本屆台北當代也特策劃『藝動區塊』,展示NFT的無窮魅力。

article image

本屆參展畫廊:182artspace、333畫廊、ASIA ART CENTER亞洲藝術中心、BANGKOK CITYCITY GALLERY曼谷城市城市藝廊、Bluerider ART Gallery藍騎士藝術空間、Carl Kostyál、采泥藝術CHINI GALLERY、CHRISTINE PARK GALLERY、Da Xiang Art Space大象藝術空間館、David Zwirner卓納畫廊、de Sarthe德薩畫廊、Dio Horia Gallery、DOPENESS ART LAB、Double Square Gallery双方藝廊、Each Modern亞紀畫廊、EQUAL等號、ESLITE GALLERY誠品畫廊、Esther Schipper施博爾藝廊、Galerie du Monde世界畫廊、Galerie EIGEN + ART Leipzig/Berlin艾根畫廊、Galerie Julien Cadet、Galerie Vazieux、Galerie Zink、Gallery COMMON、Hanart TZ Gallery漢雅軒、HARUKAITO by island、INK studio墨齋、Innermost離塵空間、isart Gallery御書房藝廊、Jack Bell Gallery、Kaikai Kiki Gallery、Kiang Malingue馬凌畫廊、KOTARO NUKAGA、LGDR厲蔚閣亞洲、Liang Gallery尊彩藝術中心、Lin & Lin Gallery大未來林舍畫廊、LIUSA WANG、Maki Fine Arts、Michael Ku Gallery谷公館、Mind Set Art Center安卓藝術、MIZOE ART GALLERY溝江畫廊、nca | nichido contemporary art日動畫廊當代館、Nunu Fine Art路由藝術、OVER THE INFLUENCE、Powen Gallery紅野畫廊、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就在藝術空間、PTT Space八大畫廊、rin art association凛、SCAI THE BATHHOUSE澡堂畫廊、SHIBUNKAKU思文閣、Soka Art索卡藝術、SPURS Gallery馬刺畫廊、Tina Keng Gallery耿畫廊、TING TING ART SPACE丁丁藝術空間、TKG+、Tomio Koyama Gallery小山登美夫畫廊、UP Gallery絕版影像館、VETA by Fer Frances、Whitestone Gallery白石畫廊、Woaw Gallery、Yavuz Gallery、YIRI ARTS伊日藝術計劃。

本屆台北當代重點資訊

NFT 展演

因應目前藝術界趨勢,台北當代本屆推出「藝動區塊」NFT展區,除了三大國際 NFT 平台 Feral File、Art Blocks 與 Outland 之外,台灣本土平台「Soyl 所有」也會出席,各自展示單一藝術家在該領域最獨特的計畫。包含生成式、互動式、形式實驗與批判式論述等形式。

Instagram content

This content can also be viewed on the site it originates from.

Taipei Connections 

2020年便創設的「Taipei Connections」數位平台將於今年持續優化,該平台著重在跨國、跨領域、跨文化的交流,而不僅僅是交易。本次將更專注在協助連結畫廊社群與收藏家和藝術專業人士。

實體展會

公共展區部分,本屆將透過「實境計畫」(Node)挑戰空間限制,展示藝術家大型作品,將由双方藝廊、御書房藝廊,分別帶來徐瑞憲、邱承宏、郝經芳與王令杰,三組藝術家經驗的裝置藝術大作。

點閱沙龍(Salon)則由各家參展畫廊推出低於 8000 美元的精選推薦作品,觀眾可一次瀏覽不同備份、地區、媒材的當代藝術傑作,期待以親切的收藏價格與展出形式,吸引、培育更多年輕與新進藏家。

Vogue 藝術聚焦

作為今年官方協辦單位,Vogue Taiwan 自 5 月 1 日開始,我們透過每日介紹一位精選藝術家的形式,在臉書與 IG 上為你整理本屆展覽參觀重點藝術家。

BANGKOK CITYCITY GALLERY

位於曼谷悠然巷弄裡的詩意藝廊 BANGKOK CITYCITY GALLERY,這次在台北當代展出當下最受矚目的泰國藝術家 AlexFace。Alex Face 本名為 Patcharapon Tangruen,1981 年出生在泰國北部。他由街頭塗鴉發跡,2009 年因為生下一女,讓他有了「三眼兔」孩童角色的靈感。他眼中這個脾氣有點暴躁的孩童,經常顯露苦惱思索的表情,彷彿對自己的未來感到不安。這個角色以他的女兒 Mardi 為名,傳遞了藝術家對未來世代的訊息,也因此讓他聲名大噪。

Alex Face 近年來先後於曼谷、威尼斯、芝加哥、洛杉磯、法屬留尼旺島、新加坡和東京等地舉行展覽,去年在台灣的個展在展覽前作品就已售罄,由此可見其人氣。他的創作,本次也將會是台北當代不可錯過的亮點。

Esther Schipper
Andrea Rossetti

曾被形容是「形塑柏林藝術風貌的關鍵力量」,來自德國柏林的施博爾藝廊(Esther Schipper)近年致力於亞洲市場的開發,將於本屆台北當代展出。由三位加拿大藝術家組成的藝術團體 General Idea主要活躍於 1967到1994年,成員 Felix Partz,Jorge Zontal和AA Bronson 為專注觀念藝術與媒體藝術的先驅。

今日見他們的作品,多半透過非傳統媒體形式呈現,從表演、繪畫、書籍、雕塑等形式,將自我展現於觀者眼前,目的是吸引更多觀眾。早期階段更可見這三人對諷刺商業與廣告語言符號學的熱愛。如General Idea 在 1987 年受到 Robert Indiana 於 1966 年的圖像作品《LOVE》啟發,而為展覽創作出圖像作品《AIDS》,以支持美國愛滋病研究基金會。

對於這作品的創作理念,AA Bronson曾說:「我們設計這個標誌的用意是,它將扮演愛滋病毒的角色,在文化中傳播開來,為愛滋病創造出一種『可見性』,這樣它就不會被掩藏起來。」

Kaikai Kiki Gallery

村上隆的藝廊Kaikai Kiki Gallery推出包含MADSAKI等重磅藝術家參展,為此次亮點之一。MADSAKI 1974年出生於大阪,六歲時搬去美國紐澤西,過去曾於紐約名校帕森設計學院就讀建築系。他是Undercover主理人高橋盾的好友,兩人曾一起創作,也是奠定日本潮流文化的重要推手。

2015年,他的個展《WANNABIE’S》引起話題,MADSAKI以大膽的塗鴉手法將達文西、畢卡索等西方藝術大師的畫作重新繪製,他喜歡在翻玩時將畫中人眼睛,畫成空洞無神的黑色圓點,並留下黑色眼淚,帶點戲謔的當代性也讓他被村上隆欽點,還惡搞村上隆的創作,成為當下炙手可熱的藝術家。他不只致敬藝術大師,深受流行文化的MADSAKI在香港個展時也特別繪製了王家衛和周星馳的作品。對他而言,藝術不一定要美,而是要呈現出你是誰。

馬凌畫廊

藝術家賴志盛1971年出生在台北。他的作品對空間有獨特的觀察、視角與切面。他曾任職13年專業的砌磚工,從90年代起持續探索在不同材質間的關係,其作品獨具魅力,能讓人走進空間面對一廢棄物之視野卻又感受詩意,又或者空寂的抽離且專注地思考。

馬凌畫廊將於台北當代展出賴志盛的近期作品,這一系列在2020年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曾展出,同時也是來自他於2019年鹿兒島霧島藝術之森(Kirishima Open Air Museum)展覽時的領會而構思。

牆面上有著寧靜又充滿活力的物件,從一組罐子呈現了藝術家對霧島的印象,詩意地捕捉並改變了對世界從裡到外的觀感。一組以磚頭與紙盒構成的構圖,一幅名為《有天,你會離開這裡》的畫作與霧島的火山相關,然後有一段無期限的影片。在三者的關聯正反映出自然地景之間。賴志盛跨媒材的各種格式展現他過去十年的創作面相,簡約而當代。

TKG+

本屆台北當代,TKG+ 以「窗」為題,邀請邱承宏、周育正和吳耿禎三位藝術家參與展出。周育正  的創作中,是由一連串hashtag組成,跨越媒材與維度,企圖反映和論述當代中的機制與資源分配。1976年出生於台北,周育正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與塞納河文憑後研究學程。他透過多元媒介,包括裝置、出版、表演與繪畫,處理社會與美學的相互關係,獨特的簡潔美學更展現了藝術、物體和空間的特性,傳遞出現代性的獨一無二。

周育正的作品從《很膚淺》、《東亞照明》到在國際間聲名大噪的《刷新、犧牲、新衛生、傳染、清新、機器人、空氣、家政、潔客幫、香煙、戴森、現代人。三》,他的靈感通常來自生活狀態,也與現代化息息相關。不管是展場空無一物只有照明,或那簡潔白色巨型的碗盤,都帶給觀者獨一無二的感受。

Michael Ku Gallery 

羅智信於2021年下半年於北美館的大型個展《像是一個夜店的小便斗》用不同層次打造出當代而奇幻的夜店,跳脫展覽的既定形式,以其擅長的大型沉浸式空間裝置為主體,並且映襯空間與色彩的極佳品味,讓空間、物件和質地傳遞訊息。此次展覽定義羅智信是台灣新世代不容小覷的藝術家,而本次台北當代,谷公館 @michael_ku_gallery 也特地闢出一區塊展示其作品。

羅智信1984年出生於台灣苗栗,其創作實踐圍繞著對於多種傳統和非典型材料的實驗,從陶土、樹脂、金屬、日常物件、食物、化學材料、光線,甚至是意想不到的物件,去探索再現世界裡所隱含的精神性。他向來喜歡以現成物創作,因為渴望轉化日常物件的意義。他的創作取材時常取材於被忽视的日常物件,或常被忽略的生活細節。並透過對現成物的拼湊、重置或組合,給物件與事物嶄新的意義,且透過藝術家詩意的文字,傳達他對生命的看法。迷幻而飽含美學,神秘中帶點幽默,這是羅智信的迷人藝術世界。

Christine Park

Xyza Cruz Bacani, Workers Not Slaves, 2017, Signed on verso Giclee print on Hahnemuhle Photo Rag Paper, 16x20in40.6x50.8cm

「世上所有的移工都被當成空氣對待。」出生自1987年,希薩・克魯茲・巴卡尼是來香港的菲律賓籍家庭移工二代,母親在港幫傭,自己也曾在港作家庭幫傭約十年,以街頭紀實攝影黑白照片關注移民與勞動人權的紀錄聞名。她的成名展《We Are Like Air》將在台北當代由首次參展的Christine Park畫廊呈現。

從自己的母親、家庭拍起,後來到朋友的家庭和街頭紀實,希薩為能脫貧給孩子更好的生活而拍攝出的動人畫面讓人揪心。據聞當《紐約時報》編輯看到希薩的攝影作品時,就鼓勵她既然有能力,為何不出一本關於外傭的書。與展同名的攝影集於是誕生。作為知名攝影師的同時也成為一位出版作者。

她的街拍視角,不只是局外人,身為移工的一份子,呈現了社會觀察真實記錄,也為她獲得了許多獎助。2015年的馬格蘭基金會攝影與社會正義獎學金、2017的WMA獎金,更獲選2015年BBC百大女性、2016年30位未滿30歲女性攝影家、以及同年的Forbes 30位未滿30歲的亞洲菁英。

David Zwirner 卓納畫廊

Giorgio Morandi, Fiori (Flowers), 1947, Oil on Canvas, 38.7 x 31.1 x 4.4 cm

Dan Bradica

你聽過莫蘭迪色,但,你看過真的莫蘭迪畫作嗎?請到2022的台北當代讓莫蘭迪原作為你的眼睛添加視覺享受!

卓納畫廊將帶來以喬治莫蘭迪以及受他影響的曠世巨作參與台北當代,得以親眼看見喬治·莫蘭迪最為世人讚譽的兩個系列《靜物》及《花卉》中的作品。此外還將呈現深受莫蘭迪美學影響的藝術家們大作,包括呂克·圖伊曼斯(Luc Tuymans)、約瑟夫·阿爾伯斯(Josef Albers)、米凱爾·博伊曼斯(Michaël Borremans)以及拉烏爾·德·凱澤(Raoul De Keyser)。

喬治・莫蘭迪(1890-1964)出生於義大利波隆那,受到塞尚與立體派的影響,他的瓶罐器皿畫讓靜物成為抽象的符號表徵。近年極受歡迎的「高級灰」以及帶著低調內斂又溫柔的奢華感就是來自於他的創作,也可見不僅藝術界,受其影響的創作與設計不計其數。

London Jack Bell Gallery

Aboudia, “Untitled”, 2021, Acrylic, collage & oil pastel on canvas, 150 x 150 cm

來自倫敦的 Jack Bell 畫廊,將在台北當代展出當下備受矚目的藝術家阿布迪亞。阿布迪亞(Abdoulaye Diarrassouba)出生於 1983 年,他從象牙海岸城市「阿比尚」的傳統巫毒與當地街頭文化獲得靈感。近期作品涉入到日常生活的艱辛與他家鄉依舊存在的社會不平等。

阿布迪亞歷年創作的作品媒材包含畫布與壁畫,畫風鮮活,以多媒材上色,並利用手繪、裁剪報紙等方式搭疊出畫作的層次。作品中有著傳統非洲的雕刻筆觸以及都會塗鴉美感。藝術界將其與巴斯奇亞畫風做聯想,也可見阿布迪亞的作品融合轉化了社會文化與生活美學交織的特色。

他 15 歲立志做藝術家之後就被父親逐出家門,母親從私房錢給了他最後一筆學費,夜宿在下課後的教室裡,如今他終於被世人所見其才華。他的作品被認為受到美國前衛藝術家與塗鴉藝術的影響,在他的街道地景、人物、塗鴉風格都有童稚筆觸,是這個世代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家,作品受到多位知名藏家如 Charles Saatchi、Jean Pigozzi 和 Frank Cohen 青睞。

亞紀畫廊

台灣當代藝術家侯俊明,出生於1963年,署名「六角侯氏」,來自嘉義六腳鄉,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第一屆,是同世代台灣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作品呈現他在成長的社會實境中如何求生並駕馭創作,作為一位在台創作藝術家眼中的台灣人文風貌。亞紀畫廊將在台北當代展出侯俊明在2021-2022年的花布繪畫,以及來自1987年的早期油畫作品。
侯俊明的花布繪畫作品繽紛絢爛、情感層次豐腴,環繞著藝術家近年來對於私密情慾與童年回憶的關注,有多幅作品以刺繡完成,那猶如木板刻畫線條的樣貌,是侯俊明回應自己90年代起的版畫創作。侯的版畫作品締造了拍賣紀錄。版畫《搜神記》曾在2007年佳士得拍出約新台幣1,100萬元高價,作品媒材為木刻版畫圖文的古書型態,轉化運用民俗,邀文人詩人跨界撰文,其中一篇由蔡康永撰文,蔡曾受訪說到侯俊明的形容是「這傢伙太厲害了!」(2008.9月聯合文學)。此紀錄保持為海外成交價格最高的台灣當代藝術家作品。

1995年與2013年受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並於2008年起陸續於橫濱、台北、台中、曼谷、嘉義及香港等城市進行訪談創作計畫。侯俊明的作品獲路德維國際藝術論壇館、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香港M+博物館、台北市立美術館等重要美術館收藏。

Galerie Zink

定居並工作在胡志明市,聞名國際的越南籍當代視覺多媒體藝術家潘濤阮最新作品《第一場雨,Brise-Soleil》將在台北當代Galerie Zink展出。台北當代是繼英國泰特聖艾夫斯(St Ives)美術館展出後的世界第二站,之後將前往參加由Cecilia Alemani總策劃的第59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

作品名稱的Brise-Soleil,是一種特別建築,這種設計能從特定的角度遮蔽陽光。潘濤阮作品常見越南人文風格的美學符號展現其詩意,她得獎的作品更進一步關注並探索越南的生態與食安。隱喻了越南北部民族向中南部,也就是熟知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帶、越南最大糧倉的入侵。

1987年出生的潘濤阮,繪畫技術與藝術基礎奠定自越南美術大學、芝加哥藝術大學,她以影片、裝置、雕塑、畫作為工具,深掘自越南歷史土壤中被遺忘、被無視的元素,觀察自身當代社會習俗與變遷,進入歷史並將傳統中的模糊地帶出,以藝術做清晰呈現。嬌小女性站在歷史面前所傳達出來的強大創作力道,讓潘濤阮受到國際藝術與時尚界至高注目。

采泥藝術

霍剛HO-Kan, Abstract 2020-021, 145x185cm, 油彩、畫布Oil-on-canvas, 2020

Eternity

出生於 1932 南京,1949 年來台師從李仲生(當代藝術先驅,師從藤田嗣治),藝術家霍剛於 1964 年啟程義大利定居米蘭,直到 2014 年返台成為東方畫會的創始成員,是致力於推動台灣現代藝術的代表性人物。

2022 年也正屆藝術大師霍剛 90 歲生日,采泥藝術將於台北當代展出霍剛於 2020 創作的大型作品,觀眾將見到霍剛以其知名的幾何抽象表現主義呈現出全新風貌,藝術家本人也將親臨現場。

早期的霍剛作品探索幾何神秘的超現實主義,後與抽象結合超越框架以及學院派,融入東方書法與印刻符號,探循著個人詩意與節奏感的幽默與童趣,創造了其獨霸一方的宇宙觀。霍剛於創作中經常強調的「直觀」,也就是視覺藝術不是畫出眼睛所見,而更要畫出心之所見。呼應了義大利藝術大師如德奇里訶(Giorgio de Chirico)、卡洛・卡拉(Carlo Carrà)與莫蘭迪(Giorgio Morandi)推動的「形而上藝術」(Metaphysical art)。霍剛的畫作呈現了藝術家直覺心靈的浩瀚,更映照出觀者內心的小宇宙。\

誠品畫廊 Eslite Gallery

David DIAO, “Hiding”, 2000, Acrylic and silkscreen on canvas, 183 x 122 cm. Image courtesy of Eslite Gallery.. 刁德謙〈躲著〉,壓克力顏料、絹印_畫布,2000, 183 x 122公分

1996-98 AccuSof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來自成都,刁德謙1955年之後居於紐約,受到紐約1960年代抽象繪畫潮流的影響,他開始發展圖像化的觀念繪畫,作品嘗試突破了抽象框架,有獨特的強烈知性辯證以及反身思考的特質,且成為當時少數立足西方藝術界的華人藝術家。當抽象再無法滿足,70年代後期刁德謙前往巴黎探索屬於當代的繪畫語彙,1984再次返回紐約展開對環境的反思、對藝術史的分析批判,更對自己作品的銷售成績調侃做為創作題材。

1980年代後期,後殖民相關議題開始發酵,刁德謙在大亨里系列和香港系列中,將家人提供的史料影像及李小龍等名人形象作為形式語言,追溯他在成都和香港的童年回憶,重新檢視自身文化和意識型態的建構歷程。刁德謙以思想佈局,呈現視覺藝術的薈萃,從生活與記憶中探索深掘點滴昇華為永恆。

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翻牆訓練 obstacle training, 162x130x5cm, 2022, oil on canvas

1978年出生於台北的時永駿,2003 年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主修西方繪畫;作品將於今年台北當代的伊日藝術計劃展出。

時永駿藝術創作多發展自生活,透過幻想在平淡無奇的日常場景中植入奇異元素,探討人類日常的荒誕性。表面看不出端倪,可若細看作品,卻總能從細節發現怪趣味。形構出時永駿對身旁世界的獨特詮釋。

場景、攝影與繪畫,三維到二維的全媒體創作歷程,探索文化與地域性異化的概念。以獨特的視覺風格紀錄著時間的流動與生命的軌跡。

LIUSA WANG

The-Culture-Center, 2018-2020, Digital print on acrylic glass, zinc alloy magnifying 
glass round light box, 180x180x100 cm


視覺藝術家致穎於台北與柏林居住且工作,2022台北當代將見到法國LIUSA WANG畫廊展示他的作品 《文化中心》,該裝置是以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考古隊在肯亞發現的一組明代錢幣開始......
 
作品在時空與文化中探險,跟著這組錢幣的旅遊足跡來揭示文明之間的早期接觸~從中國的王朝一路到了西元十世紀由波斯王子設立的基爾瓦蘇丹國(957-1513)。這早於歐洲接觸之前的文化和經濟流通網絡,爬梳的起點是從隨之而來的明朝孤立主義推進...對於充滿了中國缺陷形象之討論繞道而行,反將較早的非洲與非歐洲強國交流的時刻前置,並通過創造另一套硬幣將其與現在的時刻聯繫起來。新的硬幣上印著重要的非洲文化機構,劇院、兩個 〈文化宮〉、一個歷史博物館和一個美術館,由多個中國跨國公司擁有或建造的......
 
致穎拍攝電影並且創作視覺藝術,他擅長運用聲音及影像等媒材進行創作,以探討全球資本化時代人類生存語境與環境體系之關聯,並多方關注全球南方當代社會之主體性研究與探查。致穎的作品曾於許多國際性的藝術機構與影展展出,入圍了第20屆台新藝術獎、於 2019 年獲Han Nefkens基金會與米羅基金會合辦的年度巴賽隆納LOOP錄像藝術首獎,且於同年入圍柏林藝術獎。

Carl Kostyál

American Toy, 2020, acrylic on canvas, 160 x 120cm

作品極受當代藝術藏家喜愛,他的人物宛如能讓秒針緩慢了下來,進入記憶中的某一個曾經。1992年出生,來自英國的當代藝術家菲利克斯·崔德威爾(Felix Treadwell)以台北為基地,將為參加台北當代的 Carl Kostyál 藝廊展出全新的作品系列。(圖片並非本次展出作品,而是類似風格)

崔德威爾獨特的卡通式人物,漫溢著被催眠的氛圍、進入了另一個世界的存在。他用噴漆和壓克力彩的組合作畫,連肢體也液態化般的曲線。在畫布上空曠虛無的空間中移動,觀者似乎也隨之從現實的時空中,以溫柔平緩的速度來叛逃。不僅服飾有其標誌性,畫中人物的停滯和抽象的形式,讓人想起多梅尼科·格諾利的細節誇飾、奈良美智的俏皮、以及英國兒童電視系列片《魔幻圓環》(BBC,1965)中的 Zebedee、Ermintrude 和 Doogal 純真又尷尬的形象。

崔德威爾的人物線條俐落又有色彩繁茂的層次。不同於後數字時代的美學,而又相同於在簡單中創造雷同的欺騙性。「我想,我一直在回到我的童年或青年時期。」崔德威爾曾說:「在我的作品裡,可以看到自己對想要擁有的東西的那種渴望,並且能看到懷舊對一個人的影響。 」

双方藝廊Double Square

徐永旭, 2019-18, porcelain, 83x50x39

今年67歲的台灣藝術家徐永旭,因作品概念賦予陶創作在藝術界的全新視野。近年獲台灣陶藝卓越獎、吳三連藝術獎等殊榮肯定。

徐永旭最早開始陶創作的原因,起於友人邀請合夥開設陶藝教室,透過不斷摸索搭配大量閱讀,自學成才,從不按照規矩走。作品均未事先設定主題,作品多以樸素的米白、深棕色調呈現,僅依靠兩指塑陶,在表面揉捏壓按,一改陶土過往在大眾心中的厚重既定意象,轉變為輕薄且靈動的雕塑作品。故有「反陶美學」之稱。

徐永旭曾說,他並未使用任何深奧的技術,而是透過泥條與土球一一堆疊而成,在創作過程中同時加進環境的因素考量,展現身體與材料之間的變化張力,不斷堆疊起的除了是形體,也是時間的印記。

SCAI The Bathhouse

Mariko Mori, “Divine Stone V”, 2019, Dichroic coated layered acrylic, Corian base, h. 120 x w. 64 x d. 45 cm

1969年生於東京的日本當代藝術家森萬里子(Mariko Mori),早於90年代便受到歐美藝術市場的重視,而後從海外紅回日本國內,今日作品已被世界各地博物館與藏家關注。

森萬里子早年擅長以跨媒材形式解譯日本的可愛(Kawaii)文化,十分熱衷於人物形象與角色塑造,會將自己打扮成 at富有科技感的Sci-Fi未來人,探索自我的身體意象,與對未來新世界的覺醒意識。1997年的威尼斯雙年展,她以名為Nirvana帶有濃厚宗教意向的吉祥天女造型贏得年度獎項,正式從一名Cosplay模特兒擠身國際藝術家的行列。

作品橫跨數位藝術、表演、影音、攝影與裝置藝術,帶有濃厚的未來主義氣息,將流行文化、宗教、科技的意象融合,並從中探索奇幻與歧異性。她的作品著重在幾個大主題:外星文明、生命與死亡及重生的循環。並試圖透過西方的科技延伸東方的審美思維,喚醒人類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改變對現實的固有認知。


2022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覽資訊

時間:2022 年 5 月 20 日(五)至 5 月 22 日(日),每日 11:00 - 18:30

地點:台北世貿中心一館(台北市信義路五段5號)